內容摘要:荊楚網
荊楚網消息(記者周三春)“從《楚天都市報》創刊開始,我們就一直訂,快20年了!”12月10日,在武漢市漢陽區紅建社區,今年67歲的“老武漢”李貽生與老伴提起報紙,話題便滔滔不絕。李貽生說,從上班到退休,《楚天都市報》、《湖北日報》始終陪伴著他們,已經成為了離不開的“精神糧食”。
“記得最早是訂《新民晚報》,1996年《楚天都市報》創刊,我們試看一個星期之后就毫不猶豫地征訂了,這一訂就是接近20年!”李貽生說,因為是武漢本地的報紙,報道的都是身邊事,大家特別愛看。年輕時,即使再忙,兩口子下班讀報、晚上睡覺之前看報,早已經成為了習慣。
如今,已經退休7年的李貽生是志紅建社區的愿者,每周一值班,主要負責調解鄰里矛盾、防火防盜等。“大伙兒在一起聊天、或者在調解矛盾時,我總是能講出很多國家政策,舉很多例子。大家說‘老李講理’總是一套一套的呢!其實這都是看報紙的成果。”李貽生哈哈大笑。他說自己現在在還保存著《湖北日報》關于人民調解內容的專版,非常有用。
“看報能開闊人的心胸和眼界,讓老年生活不寂寞。”李貽生說在社區里,有位和他一樣退休了的老師傅,幾年前家中發生變故。老李主動給他贈送花卉,邀他一起看報、討論國家大事和養生內容等,老師傅這才慢慢走出了抑郁的狀態。
“讀報還能解決身邊事,小問題卻關系大民生。”老李說,2012年都市報報道小區晾衣架的問題。因為沒有晾曬的地方,大家都將被子、衣物搭在樹木、欄桿、電線上晾曬,影響美觀還危險。“我看都市報上介紹有的小區建起公用衣架很有用,我們幾個人也向社區提建議出點子。不止我們社區,很快周邊小區都建起了晾衣架,連樣式都和報紙報道的一模一樣,多方便!”李貽生說,他正在關注報紙上講的養老宜居社區掛牌的事情,考慮自己所在社區能不能也去申請一下居家養老的項目。
“我在屋頂種花卉做立體綠化,黨報也支持咧!”李貽生高興地說。
老李還有一個“秘密花園”,曾獲得2012年武漢市“花園家庭”的稱號。這片小天地,培育著各種賞心悅目的盆栽和小植物,還有一個屋頂型的工作室,隨時進行DIY手工制作。“你看周邊人家的私房都是尖的,我們家的私房當時做的是平頂。我就是想做一做綠化,養花卉。”他說,有人說這會影響建筑安全等等,有顧慮。“你看,去年初的湖北日報還說了鼓勵城區建筑立體綠化,算是給我投了一票,我現在經常動員鄰里一起養花。”李貽生說起來自豪不已。
“你看這是2015年1月的湖北日報,我到現在還經常翻出來,因為很有用!”李貽生的老伴也不禁拿出自己收藏的2015年1月報紙講到。報紙報道了武昌年過八旬的陳軼倫、蘭毓云夫婦“耄耋月老”的典型。“有名有姓有地址,報道的多好。我們小區幾個老人的兒女個人問題得不到解決。去相親會不好意思,我老拿出來讓他們去找找這老人家!”
李貽生的老伴兒說,因為夫婦倆都喜歡讀報看新聞,女兒耳濡目染,大學也讀的是新聞專業,現在在從事新聞教育相關工作。
如今,李貽生夫婦仍然在堅持訂閱湖北日報,每天還會定時上網看楚天都市報等其他報紙。“不管時代怎么變化,我們對報紙、對新聞的這份感情是永遠在的!這就是我們的精神食糧!”李貽生說。